4m3/h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4m3/h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集成了预处理、生化处理、等环节,设计处理能力为每小时4立方米,适用于生活污水或类似废水的处理。
构成
预处理单元:通过格栅、调节池等去除大颗粒杂质和悬浮物 。
生化处理: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AO工艺)或活性污泥法,分解污染物 。
系统:通过紫外线、臭氧或氯等技术杀灭病原体 。
适用场景
生活污水:住宅小区、村庄等小型社区 。
工业废水:部分低浓度废水处理 。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技术原理:
生物除磷原理
利用聚磷菌在厌氧条件下释放体内聚合磷酸盐,在好氧条件下过量吸收水中磷并转化为细胞内聚合磷酸盐,通过沉淀污泥排出系统,实现磷的去除 。
深度处理技术
活性炭吸附:采用粉末活性炭(PAC)或颗粒活性炭(GAC),对物(如COD、色度)去除率可达70%-86.7%,并能吸附重金属、副产物等 。
膜分离技术:
微滤(MF):去除细菌、病毒,降低磷酸盐 。
滤(UF):对COD、BOD去除率50%,适用于生活杂用水回用 。
纳滤(NF):选择性去除二价离子(>95%),适用于糖蜜废水处理 。
工艺组合
生物膜法:通过厌氧-好氧生物滤池或MBR膜生物反应器,微生物附着在滤料(如火山岩)表面降解物,出水浊度<1NTU 。
活性污泥法:采用SBR或CASS工艺,通过曝气系统提供氧气,活性污泥降解COD(去除率85%-95%)、氨氮(>) 。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设计范围: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设计范围主要包括工艺流程设计、自控设计、电气设计、管道设计等,具体涵盖以下内容:
工艺流程设计
包括格栅渠、沉砂池、调节池、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基础、污泥池、排放槽、设备间基础及管道连接等环节。流程为:进水→格栅渠→沉砂池→调节池→提升泵→一体化设备→排放槽→达标排放,同时包含污泥回流至污泥池的处理路径 。
自控设计
用电设备集中控制于一体化设备控制柜,支持全自动运行模式,部分设备配备智能控制系统(如PLC控制柜),可实现进水、曝气、沉淀、等环节的自动化管理 。
电气设计
采用三相380V供电电源,电缆及信号线分槽敷设,设备基础需接地(接地电阻≤4欧姆,接地深≥1.5米) 。
管道设计
站区内管网多采用UPVC给水管(0.6MPa),除污水进站和溢流排水管外,其他管网采用管沟铺设(沟覆盖石材或铸铁篦子,尺寸统一为500×400mm) 。
其他设计要点
占地面积:设备埋设于地下,地表仅需预留检修口(如10-20㎡),节省空间 。
适用场景:住宅区、宾馆、工厂、景区等生活污水及类似工业废水处理 。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生物降解工艺: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处理工艺是生物降解,主要通过生物接触氧化法和厌氧-缺氧-好氧组合工艺实现污染物的去除。
生物降解原理
设备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分解污水中的物。具体流程包括:
厌氧反应器:污水与厌氧细菌接触,将大分子物转化为小分子物并产生沼气,提升后续处理效率 。
缺氧反应器:厌氧处理后的污水进入缺氧环境,部分物被厌氧细菌吸收,为后续好氧处理提供碳源 。
好氧反应器:通过曝气装置提供氧气,好氧微生物将物氧化分解,同时去除氨氮 。
沉淀池:分离降解后的污泥和悬浮物,确保出水水质达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