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处理400吨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日处理400吨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结合厌氧水解工艺,通过微生物代谢作用去除BOD、COD及氨氮,处理后出水可达国家一级B排放标准。设备主体包含调节池、接触氧化池、沉淀池、池及污泥池等模块,处理流程采用全自动控制系统,*人工值守。
采用模块化设计,各处理单元(如调节池、厌氧罐、沉淀池)可立运行或组合使用,适应分散式或集中式污水处理需求。设备具备远程监控功能,可通过物联网平台实时监测运行状态并优化参数设置。
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处理技术:
生物处理技术
采用A²O工艺(缺氧-好氧-厌氧),通过厌氧水解与好氧硝化协同作用,实现物降解和脱氮除磷。其中厌氧段利用聚磷菌的释磷/吸磷机制同步去除总氮和总磷,好氧段则通过硝化细菌将氨氮转化为氮气。
膜分离技术
MBR工艺(膜生物反应器)采用滤膜组件(截留分子量10-100kDa),强化固液分离效果,出水浊度1NTU,可直接回用。该技术替代了传统二沉池,减少占地面积并提升水质。
智能控制系统
通过PLC+物联网平台实现全参数监测(pH、DO、ORP、流量等),并具备AI算法预测膜污染和填料堵塞功能,可实现远程反洗指令响应时间小于30秒。
能效优化技术
智能曝气系统通过变频控制将能耗降低30%,模块化设计支持快速部署,48小时内完成现场调试。部分工艺增设斜管沉淀池、紫外线模块,进一步控制色度、异味和病原体。
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运行维护要点:
实时监控与预测性维护
需安装在线水质传感器和智能边缘计算单元,实时监测设备运行参数(如pH值、溶解氧、污泥浓度等),通过云端平台构建数字孪生模型进行远程调控。
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发现异常振动、轴承温度过高或润滑不良等问题时及时处理。
生物处理工艺控制
AO工艺需控制曝气量和污泥回流比例,确保物去除效率和氮磷转化效率。
每日记录进出水量、水质指标及设备能耗,对比历史数据优化运行参数。
日常巡检与保养
每日检查设备基础是否稳固,防止漂浮;清理格栅拦截物,避免堵塞管道。
定期维护泵组、阀门等机械部件,换磨损轴承、密封圈等易损件。
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的工艺原理:
厌氧阶段:在封闭环境中,兼性微生物分解大分子物,将部分悬浮物和可溶性物转化为沼气(甲烷、二氧化碳),同时去除部分氨氮。
缺氧阶段:通过回流好氧池部分出水至缺氧池,利用反硝化作用将盐转化为氮气,进一步降低水中氮含量。
好氧阶段:好氧微生物将剩余物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通过硝化作用将氨氮转化为亚盐、盐。
设备通过格栅池去除固体杂质,调节池均衡水量水质,终出水经紫外线后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模块功能划分:
预处理区:配置格栅或滤网拦截大颗粒杂质(如饭粒、菜叶),避免后续管道堵塞,常见孔径为5-10mm。
分离区:通过斜管/斜板结构利用油水密度差分离污染物,标注“停留时间≥30min”“导流板角度30-45°”等关键参数确保效率。
集油/出水区:部设集油槽(高水面2-3cm),底部设出水堰,部分设备配备自动刮油装置或二次滤网降低含油量至≤5mg/L。
排渣/排空口:底部设直径≥15cm排渣口便于清理残渣,排空口带阀门用于设备维护,坡度2‰设计防止积水残留。
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性能:
集成处理系统
采用物理+生物+化学三重处理技术,集成调节池、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混凝沉淀池、砂滤器等模块,实现污水减量化、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理。
智能自动化控制
配备PLC控制系统,可实现远程监控与故障自动诊断。曝气量、回流比等参数自动调节,降低人工干预需求,维护成本较传统设备节省约30%。
能生物处理单元
推流式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比表面积达160平方米/立方米,COD去除率稳定在80%以上,BOD去除率达,处理后水质符合农业灌溉及城市景观用水标准。
抗冻耐腐蚀结构
采用玻璃钢材质或互穿网络防腐涂料,设备使用寿命长达15年,埋设后地表可绿化,冬季通过保温处理防止冻裂,适合北方严寒地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