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t/d生活污水处理地埋式系统
15t/d生活污水处理地埋式系统通常采用生物处理技术为,结合预处理和后期处理。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是格栅阶段,污水进入设备时,通过格栅去除较大的固体杂物,如树叶、塑料等,防止堵塞后续设备。然后是调节池阶段,污水在这里暂时储存,起到水量和水质的均衡作用,确保后续处理稳定。接着是生物处理阶段,这是部分,常用工艺如A/O(厌氧-好氧)或SBR(序批式反应器),通过微生物分解物,去除氮磷等营养物质。后是沉淀和阶段,处理后的水经过沉淀分离污泥,再通过(如紫外线或氯)杀灭病原微生物,确保出水安全。整个流程自动化程度高,运行效率较好。
这种设备通常由几个关键部件组成。一是格栅井,用于初步过滤大颗粒杂质;二是调节池,平衡污水流量和浓度;三是生物反应器,是单元,负责微生物降解污染物;四是沉淀池,分离水和污泥;五是装置,确保出水卫生;六是控制系统,自动化监控运行参数,如pH值、溶解氧等。设备还包括污泥处理部分,定期排出剩余污泥,进行后续处置。所有部件都集成在一个地埋式容器中,结构紧凑,便于维护。
生活污水处理地埋式系统:
一、工艺优化与处理
无能耗工艺:采用厌氧水解池+厌氧过滤池+氧化沟组合工艺,运行费用为零,出水可达国家二级标准
模块化生物技术:应用MBBR(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等生物反应器,提升单位体积处理效率
智能控制:全自动电气系统与故障报置实现远程监控,降低人工管理成本
二、空间与结构
地下集约化设计:设备埋设于地下,上方空间可复用为绿地或停车场,节省土地资源
一体化集成:将预处理、生物处理、沉淀、等单元整合,减少管道占地,结构紧凑
防冻防洪适应性:通过加深埋设深度适应寒冷地区,确保设备在冻土层以下稳定运行
生活污水处理地埋式系统组成:
生活污水处理地埋式系统由六大模块构成,形成紧凑的地下污水处理系统:
预处理单元:含格栅沉砂池与调节池。格栅拦截污水中的大块漂浮物及砂砾,防止管道堵塞;调节池均衡水质水量,缓冲进水波动对系统的冲击。
生物处理单元:采用A/O或接触氧化工艺,内置厌氧池与好氧池。厌氧段进行反硝化脱氮,好氧段通过生物膜或活性污泥降解物,填料比表面积大,微生物附着量高,提升处理效率。
沉淀单元:斜板沉淀池利用重力分离原理,使污泥沉降于池底,澄清液流入后续环节,减少出水悬浮物浓度。
单元:池投加次或紫外线,杀灭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确保出水水质安全达标。
污泥处理单元:污泥池储存沉淀污泥,部分回流至生化段维持菌群平衡,剩余污泥定期抽吸外运,避免二次污染。
辅助系统:风机房提供曝气所需空气,设备间集成PLC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化运行、故障报警及远程监控,降低人工干预需求。
生活污水处理地埋式系统的特设计:
1、空间利用原理
地下埋设使地表空间复用率提升70%,设备部荷载达10吨/㎡,可直接建设绿化带或停车场。
2、热力学优化设计
地下环境温度稳定在10-25℃,减少冬季加热能耗30%,夏季冷却能耗25%。
3、 双重除臭系统
结合高空排气与土壤脱臭,臭气去除率>95%,周边50米范围内无感。
4、 低维护运行原理
微生物处于自身氧化阶段,产泥量减少60%,仅需90天排泥一次。全自动控制系统故障
生活污水处理地埋式系统工艺原理:
A/O工艺是该设备的,它将缺氧段和好氧段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处理系统。
缺氧段:在此阶段,异养菌将污水中的淀粉、纤维、碳水化合物等悬浮污染物和可溶性物水解为酸,使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不溶性物质转化成可溶性物质。同时,异养菌还将蛋白质、脂肪等污染物进行氨化,游离出氨(NH3、NH4+)。
好氧段:在充足供氧条件下,自养菌的硝化作用将NH3-N(NH4+)氧化为NO3-。随后,通过回流控制将NO3-返回至缺氧段,在缺氧条件下,异养菌的反硝化作用将NO3-还原为分子态氮(N2),完成C、N、O在生态中的循环。
这种工艺不仅提高了污水的可生化性,还显著提高了氧的利用效率,实现了污水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