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吨/天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
30吨/天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是一种集污水处理与生态环保功能于一体的设备,主要采用地埋式安装,通过生物处理工艺实现生活污水及部分工业废水的净化。其工艺包括接触氧化法、水解酸化等,可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物、氮磷等污染物,处理后水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设备采用全自动控制系统,实现远程监控与故障报警功能。例如,设备设有液位监测系统,可实时检测污水池水位,当液位异常时自动触发声光报警;同时具备低负荷自动休眠、高负荷满负荷运行等智能调节机制,有效降低能耗。
通过A/O、A2/O等生物处理工艺组合,实现脱氮除磷效果。例如缺氧池内设置立体弹性填料,为反硝化细菌提供载体,通过微孔曝气技术促进生物膜形成,显著提升物降解效率。
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具体作用:
污染物去除
通过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利用填料上的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污染物(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总停留时间长达6-7小时,处理负荷可达30kgBOD/M³·d,处理效率稳定。
氮磷营养物去除
采用A/O(厌氧/好氧)工艺,通过缺氧池和好氧池的联合作用,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氮、磷及硫化物。缺氧池通过反硝化反应去除氮元素,好氧池通过硝化反应进一步脱氮,同时实现磷的去除。
病原微生物灭活
池通过投加固体氯丸或宇航石,确保剂停留时间≥30分钟,灭活粪大肠菌群达99%以上,有效和病毒传播。
悬浮物与杂质去除
格栅池拦截漂浮物,调节池调节水质水量并沉淀大颗粒杂质,确保后续处理效率。
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的具体操作:
日常运行管理
启动与初期操作
使用时,需逐步提升水位至设备高度的二分之一,开启曝气装置曝气48小时;再次提升至四分之三水位后,继续曝气24小时,直至生物膜形成。
正常运行后,需定期检查填料黏附情况及水体微生物生长状态,逐步增加水至设计值。
关键参数控制
曝气周期建议为2小时启动/30分钟运行,确保生物膜活性;禁止砂石、塑料等难降解物进入设备。
定期观察二沉池水流状态,每24小时排泥一次,避免污泥堆积影响处理效果。
水质监测与调整
定期检测水中微生物数量,发现异常时需调整进水流量或营养剂。
处理时,需在池加入适量剂,确保出水符合排放标准。
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的设计原则:
工艺设计原则
采用 A/O生物处理工艺 (缺氧/好氧),通过缺氧池的 反硝化作用 去除氮污染物,好氧池利用 生物接触氧化法 降解物及氨氮,整体工艺兼具 脱氮除磷 功能。
设备结构原则
地埋式设计:设备主体埋于地下,地面可绿化或作为他用,减少占地面积。
模块化设计:包含格栅井、调节池、缺氧池、接触氧化池等模块,各模块间通过管道连接,便于维护。
运行管理原则
自动化控制:配备 电气控制系统 和故障报警系统,日常维护。
产泥量少:采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污泥产量低,仅需每90天排泥一次。
环保原则
除臭措施:结合高空排气与土壤脱臭,减少异味扩散。
降噪减振:关键设备(如水泵、风机)采取隔音措施,降低运行噪音。
地埋式污水处理流程:
格栅拦截:通过机械细格栅去除污水中悬浮物和漂浮物,确保后续设备正常运行。
调节池均质:调节水质水量,设置潜水搅拌器防止沉淀,并配备液位自动控制装置。
缺氧池脱氮:采用A/O工艺,通过反硝化作用将硝态氮和亚硝态氮转化为氮气,实现脱氮效果。
生物接触氧化:利用弹性立体填料吸附降解物,通过微孔曝气提供氧源,处理时间长达10小时。
二沉池固液分离:采用斜管沉淀技术,表面负荷低至1.0m³/㎡·hr,出水水质稳定。